但是有的国家会冲到20%、50%,最离谱的是津巴布韦,不知道怎么去度量了,他的通货膨胀冲过百分之几百万。
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情形。没有自由,就没有不扭曲。
这样的判断使房产商们无比亢奋,于是他们便放开了开发,敞开了修。试问:英国资产阶级革命、法国大革命是有人预先计划好、其整个发展进程都是由人操控着进行的吗?如果是,它们会是实际产生的这样的结果吗?NO! NO! NO! 绝对NO。历史已经多次证明,任何一场社会运动,如果不是一种导致其发生的社会条件都已基本具备的、水到渠成的自然现象,它就不会成为一场真正的社会运动,而只是一次有着某种潜在目标的运动假象。这是赵晓最近的一个说法。拿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来说,市场状况下人们经济行为的无计划、无政府才是其真正原因。
但很明显,张是在为改革开放辩护。我们当然不能认为张是在为日益拉大的贫富差距辩护,为越来越严重的腐败辩护,为权力的越来越专横辩护,为500个家庭控制中国辩护,为民生的日渐不堪辩护,┅┅。外国向中国施加压力,试图使中国升值人民币或者使人民币汇率浮动,这是错误的,这样做并不会纠正国际储蓄与投资的不平衡。
最终,日本对自己施加了自愿出口限制,并允许日元升值。用微观经济学中非常流行的对贸易盈余的弹性理论来解释,人民币升值带来的真实相对价格变动,会减少贸易盈余。但是国内支出的减少会抵消这些相对价格效应,尤其是对债权国家而言。在2005年7月21日之后到2008年7月,人民币汇率屡攀新高。
第二、美国停止对中国的指责。而自7月份开始,中国人民银行也减缓了人民币升值的速度。
第三个错误观点是:使汇率浮动就可以平衡外汇市场。从中国在2005年退出了稳定的固定汇率管理机制的实例中可以看到这一点。支出的降低会抵消相对价格变化,给净贸易(储蓄)余额在近期内带来不明确的影响。最终,真实汇率的变化会在长期内被消除。
(王惠整理) 进入专题: 汇率 。在外汇市场单边预期、没有私人金融流出来抵消贸易盈余,以及热钱流入的共同作用下,货币政策失控就带来了近期的通货膨胀。日元兑美元汇率从1971年8月的360逐步升值到1995年4月的80这一最高水平,此后美国宣布采取强势美元政策。2005年3月的舒默-格雷厄姆法案(Schumer-Graham)要求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施加27.5%的关税,除非人民币升值。
而为了拯救深陷危机中的金融机构,美国政府不得不使用了大量的资金救市,导致政府巨大的财政赤字。第三、中国通过财政政策及其他政策来消除过量的储蓄。
麦金农教授指出,应该抛弃中国操纵(真实)汇率以控制贸易盈余的想法,同时也不应当认为,在过量持有数量巨大且仍在增长的美元、货币错配的时候,一个自由浮动的汇率体系是可以建立起来的。面对今年的这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,中国需要再次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,并将对全球经济起到非常强的刺激作用。
事实上,在一个国内资本市场不发达的不成熟的债权国家内部,货币错配是不可避免的。而对商业银行的较高比例的储备要求也可以逐渐减弱,因为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可以抵消。2000年,中国超过了日本,成为了对美国拥有最大贸易盈余的国家。美元从今年七八月份开始走强,美元兑欧元的汇率从7月1号的1美元兑0.63欧元升值到11月3号的1美元兑0.79欧元。只有各国达成国际共识,停止对中国的指责,稳定的固定汇率体制才有可能建立。比较这期间中美两国的各项经济指标,商品的批发价的变动在两国的差异很小,但是中国在劳动力生产率,货币工资这几项指标上增长比率远远超过美国。
随着这些债权的不断积累,外国人开始抱怨这种不断增加的贸易盈余是不公平的,是债权国货币低估的结果。第一个错误观点是:汇率可以影响贸易余额。
但是自1994年人民币可兑换,允许汇率浮动之后,中国的银行系统有了很大的进步,坏账率逐年下降,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增长了很多,相比20世纪90年代初期有了很大的不同。在固定汇率体系下,中国的实际GDP成长在1995、1996年达到一个高峰,而后也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,到2003年开始才又呈现了正的增长。
最终导致人民币的美元价值出现没有确定上限的螺旋式上升。在这期间,中国的贸易也必须通过进出口公司,而不能直接与国外进行交易,因此进出口公司对价格具有很强的控制能力,进出口商品的价格是扭曲的,在这个时期,没有任何商品的套利存在,因此价格水平不满足购买力平价的条件。
可贸易产品部门的收缩,尤其是农业部门的收缩,将伴随着投资的减少,最终对美元资产的持有者造成负财富效应。在这一过程中,日本的金融系统动荡不安,1987-1990年泡沫经济破裂后,日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陷入了紧缩性经济滑坡和低利率流动性陷阱。中国名义GDP的年均增长速度也达到11.47%。然而,新兴市场国家往往是不成熟的债权国家,因为国际信誉尚不健全,他们对其他国家的贷款不能使用自己的货币,而是积累起了对外国货币(美元)的大量债权。
从货币视角来看,一个受控制的名义汇率,在本国资本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,仍然是一种有用的货币政策工具。外汇市场上形成了人民币升值的单向预期:人民币只会升值而不会贬值。
一个适当的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核心汇率,可以使国际竞争力平衡,因为这可以固定中国的国内价格水平,诱导货币工资增长到与中美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相匹配的程度,并且保持中国的利率与国际水平接近,从而规避流动性陷阱。1978年至1995年,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强烈的指责,两国贸易争端的焦点是日本主要的出口行业,日本对美国出口以重工业产品为主,包括了钢铁、汽车、彩电、机械和半导体。
在1986-1994年这段时期,人民币不可兑换,因此汇率指标几乎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,存在大量不同的汇率指标。麦金农教授认为,1998年到2004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,朱镕基总理应对经济下滑的做法是非常成功的例证。
但是,尽管近期存在着通货膨胀,长期的通货紧缩风险仍然存在,正如当年的日本一样。这一法案在2006年被撤消了,但在2007年又被提出。由于货币政策失去控制,近期出现了通货膨胀。麦金农教授指出,要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问题上使中美两国能达成共识,必须回顾历史。
第一、纠正关于人民币升值的三种错误观点。然而,如果升值已经被预期到,那么在汇率升值就不会在短期内降低通货膨胀。
只要将人民币/美元汇率固定在今天的水平上(精确的水平没有汇率的稳定重要),那么私人资本便会流出,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将在更多种类的外国资产上进行多样化投资。商品价格的急速下降导致了全球经济的通胀压力迅速减缓。
没有足够的私人资本外流来为巨额贸易盈余融资,热钱的涌入,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购买美元进行大规模干预,导致了中国货币存量的激增,这些因素导致了中国与世界的通货膨胀。然后麦金农教授又谈到了最近的情况。